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这首诗几乎成了描写清明节的绝唱,它把人们的哀思表达得淋漓尽致,与此时的天气浑然一体,诗的意境和人们的心情融合在一起。
哀思是清明的一部分。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清明节在我国流传了两千五百年,成为中华民族的符号性文化之一。由于历史的厚重,每每此时,人们的心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得低沉,更不约而同地想起先辈们,当点滴往事涌上心头时,难免不会惆怅万分。哀思是清明的主基调,不仅是个人,还有整个国家,都会暂时陷入悲痛之中。那些隆重的国家公祭、部分单位组织的扫墓活动,以及网上发起的清明祭英烈活动,充分表达了一个民族对先烈的敬畏之情。
当然,踏青也是清明的一部分。作为清明的重要习俗之一,户外踏青也是很多人的选择。三月春花烂漫,漫天遍野释放着春的气息,憋了一冬的人们走出家门,走向大自然,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和花草的芬芳。沉浸在春色中,难免不会陶醉其中,难免不会忘乎所以。于是很多人“花开堪折直须折”,尽情踩踏青青小草,恣意折断青青柳枝,好不怜惜地采摘路边野花,却把做文明人、行文明事忘得干干净净。
清明既是传统习俗,也是文明习俗。从自至古,但凡能流传下来的习俗,莫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,都是经过不断改进和检验过的经典。而精髓和经典,也莫不是与文明相伴相生的事物。那些不文明的事物,不太可能绵延千百年,不可能超越时代为全体国民共同信仰。踏青的习俗里,是春日盛景的祭扫哀思,是春回大地的结伴游玩,多一丝不雅,就是对先人的不恭,对文化的不敬,对春天的不解!
“又是一年清明,且向荒野慢行”。这里的“慢”既可以理解为心情上的烂漫,也可以理解为行为的小心翼翼。荒野深入,青冢依依,柳树残花处,却有后人凭吊,自然是一番温情在其中。看到山河无恙,人民幸福安康,先人们该是何其的欣慰。此时,一草一木,一山一石,都是先辈们守护着的地方,我们岂可过度亵渎,岂可视之无物?清明佳节,应是思念与希望同在,哀思与文明同行,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(孔孟凡)